小时候,清明节到老家扫墓,上山时,只见山上地界石碑上书写“鲍氏山界”中的鲍字鱼字旁底下只有三点,怀着疑问向本家亲戚打听,原来是如此。
话说皖南山区歙县上丰乡霞江村有里鲍、外鲍等自然村。里鲍、外鲍除部分村民姓梅外,大部分姓鲍。鲍姓有两个祠堂:鲍氏宗祠和鲍氏贤祠。外鲍的“鲍”字鱼旁底下四点,里鲍的“鲍”鱼旁底下三点。村中人都清楚,里鲍、外鲍的“鲍”是两个姓,祠堂不同,鲍字的写法不同(简化字都一样),鲍济就是三点鲍的始祖。
鲍济生于1629年,1669年考取进士,清代画家。据《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题名榜》载:歙县进士计二百九十六人,其中清顺治朝己亥科(1669年)有罗苍期、王国相、洪乘轩(经)、项时亨、鲍济等八人。鲍济得进士后新立鲍氏贤祠一座(位于里鲍村,于2009年重修)。细心的读者会发现,鲍氏贤祠的“鲍”字鱼旁下为三点。
据村中老人们说:鲍济当年潜心苦读,40岁赴京赶考,一举考中进士。却不料,皇榜公布之际,济公却吓出一身冷汗。皇榜上虽有鲍济大名,但鲍字鱼旁下却是三点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莫非自己紧张,署名时把鲍字少写了一点,抑或考官马虎,抄皇榜时把鲍字写丢了一笔?无论如何,皇榜上公布的却是三点鲍的鲍济。汉字中有三点底的鲍字吗?这可如何是好?
回到客栈,同科举子也甚为鲍济着急。错写姓名可是欺君之罪呀!如果送皇榜之人上鲍家祠堂一看,是四点鲍而非三点鲍,就是欺君。 大家思来想去,终于想出一个办法:谁人写错一概不究,想究也无门;只有立即让书童打马回家,赶在朝廷喜报送达之前,把老家祠堂的鲍字凿去一点,以应时下之需。
果然,书童在喜报送达之前赶回了家乡,族人又喜又惊同意祠堂上的鲍字暂时凿去一点;送皇榜之人也没有看出什么破绽,保得鲍济平安无事。后经商议,鲍济从霞峰鲍氏一支分出,另立贤祠,姓三点鲍。原姓四点鲍的仍姓四点鲍。
(作者:三点鲍后人、歙县上丰乡鲍德纯整理)